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呢?说出来吓人一跳,这相当于两个中心城区的面积。
其实,此观点早在伯南克入主美联储之前的2005年已在散布。简言之,美国危机了,世界贸易下降了,我国出口缺了一块,同时靠拼命扩大投资又是有限度的,因此,从继续保持一定速度的增长角度看,必须以近十几年来从未有过的消费增长速度来弥补。
讲城乡结构,更多的是讲在一定的投资、消费总量中,如何向农村地区、落后地区倾斜,直接涉及更多的是投资分配、投资本身内部的结构和社会福利的公平问题。对居民真正用于耐用消费品和教育等支出,应大力发展各类消费信贷产品,并下浮一定的利率幅度,给予金融手段的大力支持。但是必须指出,这仅仅是美国危机中局内人的看法。为此,从中长期看,需要进一步清理各项规章制度,坚决杜绝有关部门直接与变相拒绝民间资金包括个人闲散资金依法进行实体投资的各项制度与政策。而2009年前三季度在主要靠投资增长确实支撑中国GDP增长7.7%的同时,严重的问题也开始暴露:一是重复建设,六大行业的产能过剩。
二是各国实践与理论证明,产权制约明晰,有利于企业的健康发展。本人在去年之初以来反复指出(近美国一些著名经济学家也承认,如泰勒规则倡导者泰勒、金融期货之父里奥?梅拉德德等),这场危机的实质原因,是美国政府错误判断这轮经济全球化趋势,长期采取拼命扩张信用的错误的低利率政策,并借助于以美元为主的国际货币制度所导致的。可见,中央强调的是包括国有经济在内的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根本没有提出什么国进民退的概念和政策措施。
4. 一些行业中企业兼并重组是市场行为,是市场竞争中的优胜劣汰以山东钢铁并购日照钢铁为例。几天之后,美联储又与美国保险巨头AIG(美国国际集团)达成协议,AIG获得美联储850亿美元的过渡贷款,美联储将会获得AIG发行的权证,进而获得79.9%的股权。之所以说它是个伪命题,一是不存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与决策。三是一些学者热情支持发展与壮大国有经济,是符合宪法规定的,但不能与国进民退的提法相混淆,因为国有经济的发展与壮大,不是通过排挤和吞并非公有制经济,而是通过自我完善与发展实现的。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与民、公与私是在公有制为主体条件下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而不是此进彼退、相互排挤的关系。深化垄断行业改革,引入竞争机制,加强政府监管和社会监督。
作为独占全球汽车制造商头把交椅70多年的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经过重组后,美国政府也成为大股东。1. 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应是共同发展,而不是此进彼退在中央有关的理论和政策性文件中,从来没有提过国退民进或国进民退的概念。进入专题: 国进民退 。现在流行的民营企业概念,实际上是私营企业的代名词。
有的学者认为,我国当前存在选择性的局部国进民退现象,不是国策,不能因此否定我国改革开放大方向。所以,在特殊情况下的国企收购,不能说是国进民退。各种所有制经济完全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自优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有学者提出,强化国进民退的趋势,将会产生五大后果:中国经济模式的转型难以实现。
其次,以国有企业为主导,民营企业为辅助,是解决分配不公乃至两极分化的根本之道,也是保持国家长治久安的关键。不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
两家钢铁企业的重组,对于促进山东钢铁产业调整振兴,加快日照钢铁精品基地的规划和建设,意义重大。中国的民主法治进程停滞不前。
国有经济是国家对市场经济实行宏观调控的经济力量。首先,它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即生产关系体系必要的基础和内在要求,动摇或否定了包括国有经济的公有制,就动摇和否定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但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条件下,国企对陷入困难处境的少数私企参股、控股或进行整合、兼并,却被冠以国进民退受到指责、批驳,这是什么道理?我国的4万亿元投资更多地投向基础设施、民生领域、结构调整、自主创新、节能减排和生态工程,这是实现保增长、调结构、扩内需、惠民生的必要之举,使我国率先闯过国际金融危机的难关,保持了全国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这是对全国人民有利的事情,也给私营经济的继续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环境和空间。还有统计部门的负责人从统计数据的角度对此进行评论,认为从2005年以来的一些经济指标,如企业单位数、工业总产值、资产、利润总额、税金总额、从业人数等方面分析,统计数据不支持国进民退的趋势。德国住房抵押贷款银行是针对德国地方政府及房地产业的主要贷款机构,法令通过后,德国将这家陷入困境的银行收归国有,该银行获得了1020亿欧元贷款及政府担保。当代西方国家为实行政府对经济运行的调节,也会建立和发展一定数量的国有经济,在应对金融危机中,采取一些国有化的措施,更显示出它的作用。
二是并不存在整体上国企取代民企的事实。一、理论界几种代表性的观点目前理论界对所谓国进民退现象的看法可以归结为三类:一种是对国进民退提出批评。
有的学者认为,2009年没有出现国退民进,他们用具体统计数字说明私企发展快于国企,并指出,不能用国进、民进或国退、民退这样的尺子衡量经济发展状态。所谓的国进民退的论断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不能成立。
法案规定,对银行实行强制性国有化的动议必须在2009年6月30日之前提出,并在10月31日前执行。在我国,重要的资源包括土地、矿山等都归国家所有。
这样的观点显然不符合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方向。为了应对持续恶化的金融危机,美国政府掀起了一轮国有化浪潮。第三,从长远来看,资源领域内的国进民退是顺乎经济发展规律的,是大势所趋。目前,国有企业主要进入的是涉及国家经济安全、战略资源以及政府应该提供的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等领域,如航空、石油、铁路、水电、公路以及其他一些资源性行业,这些领域国有经济占据优势,并不是国进民退的表现,而是我国社会主义性质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国家经济安全的需要。
2. 支持国进民退的观点针对有些人对国进民退的批评,一些学者提出了支持国进民退的观点,认为国进民退不是倒退,是进步。这次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我国的国有经济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意味着在金融危机之下,国有化手段不仅被美国用来救助金融业,而且也用于救助实体经济,被救助的金融机构和企业的产权结构发生了从私有向部分国有的转变。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根据经济发展形势的需要,对某些企业时而实行国有化,时而又搞私有化,都是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需要。
2008年9月7日,美国政府宣布接管陷入困境的两大住房抵押贷款融资机构房利美和房地美,承诺拿出最多200亿美元支撑两房资产。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对社会主义来说,国有经济的存在和发展,具有双层的重要作用。国有企业进入这些领域,可以改变现有不合理的资源配置方式,体现了强进弱退、优进劣退。二、金融危机中西方国家的国有化举措对所谓国进民退掀起的批评浪潮,实际上涉及对国有经济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问题。该法案的主要作用在于防止大型银行破产,这是德国自1931年以来首次通过允许政府对银行进行强制性国有化的法案。
可见,国退民进也好,国进民退也好,都是不科学的提法与概念。讲国企有进不等于国进民退,讲国企有退,也不等于国退民进
二是并不存在整体上国企取代民企的事实。但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条件下,国企对陷入困难处境的少数私企参股、控股或进行整合、兼并,却被冠以国进民退受到指责、批驳,这是什么道理?我国的4万亿元投资更多地投向基础设施、民生领域、结构调整、自主创新、节能减排和生态工程,这是实现保增长、调结构、扩内需、惠民生的必要之举,使我国率先闯过国际金融危机的难关,保持了全国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这是对全国人民有利的事情,也给私营经济的继续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环境和空间。
还有统计部门的负责人从统计数据的角度对此进行评论,认为从2005年以来的一些经济指标,如企业单位数、工业总产值、资产、利润总额、税金总额、从业人数等方面分析,统计数据不支持国进民退的趋势。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根据经济发展形势的需要,对某些企业时而实行国有化,时而又搞私有化,都是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需要。